今朝廊橋成遺夢,,他日何往覓鄉(xiāng)愁,?
http://hrbznlm.com 2016-09-23 10:53:07 來源:遇見閩侯微信公眾號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廊橋,又稱風雨橋,、厝橋,、柴橋等,,是橫架于山區(qū)溪澗上帶有廊屋的木橋。廊橋構筑奇巧,,似飛鴻臥波,,由此聞名于世。楹聯(lián)“橋梁已成不須招乎舟子,,虹霓高掛初何待與乘輿,。結室架長空無事魯賢問渡,彩虹牽兩岸希頃鄭相濟人”所描繪的正是廊橋,。
▲(廊橋結構圖?陳靜 石志城/繪)
閩侯廊橋,,擇幽處于繁華,融入山水天地,,以歷史悠久,、技藝精湛、內(nèi)涵豐富著稱,。然而,此番“莫蘭蒂”臺風過后,,閩侯境內(nèi)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廷坪龍津橋,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六錦三溪橋,以及未定級文物六錦官山橋,、池坑賢武亭橋等4座古廊橋被毀,,怎不令人扼腕,怎不令人重拾對古廊橋保護的關切?
▲(龍津橋?吳心鈺 2016年8月攝)
▲(被洪水沖毀后的龍津橋原址)
▲(三溪橋?陳宗興 2007年11月攝)
▲(被洪水沖毀后的三溪橋原址)
精妙:古代木構橋梁的活化石
廊橋建造技藝精妙,,尤以木拱廊橋最為巨麗,,在世界橋梁史上也可謂絕無僅有。學界稱之為“古代木構橋梁的活化石”,,我國現(xiàn)存的木拱廊橋為數(shù)不多,,僅存于閩浙兩地。福建省內(nèi)的木拱廊橋以壽寧,、屏南數(shù)量最多,,閩侯位列第三。閩侯的木拱廊橋別具一格,,建造過程中因地制宜,,不費寸釘片鐵,匠心獨運,。尤其是木拱梁架,,僅憑圓形杉木斜穿直插,其中縱橫交錯,、互相承托,,而銜接緊密、穩(wěn)固異常,歷數(shù)百年風雨依然屹立,,蔚為壯觀,。
▲(龍津橋?吳心鈺/攝)
慰藉:村民的精神寄托
在閩侯大地上,早有楊震先生“天知,,神知,,我知,子知”的“四知”箴言,,村民篤信神明,,相信“人在做,天在看”,。廊橋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,,作為傳播道德戒律、履行村規(guī)民約,、禮佛拜神自省的重要場所,。廊橋上香煙繚繞的大小神龕、莊嚴神圣的各式神像,,無不寄托著村民們最樸實美好的祈愿,。而后,褪去傳奇色彩的廊橋,,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,。人們每日從橋上經(jīng)過,或坐在廊橋下歇息,,或與人隨性聊天,,看看橋外風光,靜享清風徐來,。廊橋也在迎來送往之中,,默默記錄著點點滴滴的人間溫情。
▲(2007年11月,,來自壽寧縣的“廊橋孤匠”鄭多金考察三溪橋?陳宗興/攝)
希望:古廊橋期待重生
一場“莫蘭蒂”臺風,,帶來難以想象的狂風驟雨。廷坪龍津橋,、六錦三溪橋,、六錦官山橋和池坑賢武亭橋毀于風雨,令人扼腕,。就在不久前,,筆者曾前往大湖鄉(xiāng)六錦村,拜訪那里的畬族友人,,得知那被譽為“中華瑰寶”的三溪橋就在附近山中,。早就聽聞三溪橋在溪光山色映襯下流光溢彩,、如詩如畫,前人曾以“四山周匝,,別開榕嶠奇觀;兩岸崔嵬,,不減桃源妙境”描述,極盡贊譽之能事,。心向往之,,然終因時間緊迫而未得見?;秀遍g,,彷如人生,便覺更應加珍惜每一次遇見,。
▲(尋獲的龍津橋部分構件)
直至昨日欣喜獲悉,,在閩侯縣科技文體局及文保部門、村鎮(zhèn)干部的全力搜尋下,,官山橋,、賢武亭橋的構件已經(jīng)基本找到,修復的可能性很大,。三溪橋,、龍津橋則由于下游流域較廣且多位于山區(qū),目前只找到部分構件,,尚不足以恢復,。今天,,工作人員一行前往連江縣山仔水庫,,將尋得的三溪橋部分構件接“回家”。尋找工作仍在繼續(xù),,廊橋專家表示:“需找回半數(shù)以上構件,,才可能對廊橋進行修復,構件越多,,修復效果越好,。”
▲(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在連江找到三溪橋的構件)
風停雨歇后,,一切歸于平靜,。人們不曾忘記,每一座的廊橋都有屬于它的歷史,。它們?nèi)缑?、如虹般靈動飄逸,或閃爍著一段輝煌,,或浸透著一方風俗,,亦或寄托著一份情感,,無法磨滅,就如人們心底從不曾忘卻的鄉(xiāng)愁,。人們也會想起,那些幸免于難的廊橋,,或隱于荒草,,或隱于山林,,又或者守著時光隱于人世,期待著我們懷著虔誠之心,,與它們重逢在青山碧水之間。
征集令
若您發(fā)現(xiàn)閩侯廊橋疑似構件,,請聯(lián)系我們!
聯(lián)系電話:0591-22985467(閩侯縣博物館)
廊橋構件可能流經(jīng)水域:
1、龍津橋:流源溪,、洪潭電站、汶山崗電站,、大黃溪、霍口溪,、山仔水庫及其下游。
2,、三溪橋:六錦村三溪口途徑村莊、后溪發(fā)電站,、鐵坑溪,、日溪,、桃源溪,、山仔水庫及其下游。
鏈接
廷坪龍津橋
龍津橋,,位于閩侯縣廷坪鄉(xiāng)流源村,,橫跨東源溪,,南北走向,是我縣已知現(xiàn)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明代單跨石墩木拱廊橋,。橋始建于明崇禎四年(1631年),清乾隆,、道光年間重修。橋以兩岸峭壁巖石為橋臺,,上架由圓杉木搭成的八字木拱,拱上架木為梁,,上鋪木板為橋面,,全長33米,,寬4.3米,高20多米,。廊屋為四柱九檁抬梁式構架,面闊四柱三間,。
▲(龍津橋?閩侯古代橋梁)
六錦三溪橋
三溪橋,,位于閩侯縣大湖鄉(xiāng)六錦,、坂頭兩村交界處,因雪溪,、院里溪、東溪三溪在此交匯而得名,。古時,這里曾是閩縣,、侯官,、羅源,、閩清、古田等五縣的交通要道,。橋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,為單跨石墩木拱廊橋,,全長32米,聳立在懸崖峭壁間,。橋面橫鋪木板,建有廊屋四柱三間,,兩側置木倚欄,檐下置遮雨板,,廊內(nèi)設長凳,。
▲(三溪橋?吳心鈺/攝)
六錦官山橋
官山橋,,位于閩侯縣大湖鄉(xiāng)六錦村官山自然村,,是古時官山通往江洋與福州新店、北峰的唯一通道,。橋系木構平梁風雨廊橋,東西走向,,始建于宋代,于清咸豐八年(1858年)重建,,同治年間復重修。廊屋面闊四柱三間,,進深六柱五間,抬梁式木架構,,懸山頂,。全長11.8米,寬4.7米,,廊屋兩邊設護欄,南邊有神龕,,主祀玄天大帝。
▲(官山橋?閩侯古代橋梁)
池坑賢武亭橋
賢武亭橋,,位于閩侯縣延坪鄉(xiāng)池坑村水尾,東西走向,,原為單跨石板平梁橋,始建于宋重和二年(1119年),,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。清雍正六年(1728年)在原石橋上改建木廊橋,,以塊石壘砌橋臺,再覆以圓木,,橫鋪木板為橋面。橋長15.75米,,寬3.65米,高4.1米,。廊屋面闊三間,,進深八柱,,屋中南側設神龕,祀玄天上帝,,兩側設欄桿及遮雨板,。
▲(賢武亭橋?閩侯古代橋梁)
(朱歡歡/文 圖片除署名外,,由閩侯縣科技文體局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