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蔗亭下烰蠣餅
http://hrbznlm.com 2015-07-06 15:58:12 來源:遇見閩侯微信公眾平臺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回閩侯已經(jīng)20多年,都過著“快樂單身漢”生活,經(jīng)常東一餐西一餐,。會“找食”的我,硬是把閩侯縣城的大小街巷從“生地”串成了“熟地”,,對能短、平、快填飽肚子的去處更是了然于胸,。為了吃到真料的烰蠣餅,,我經(jīng)常從城西跑到城東的亭下街。這里烰蠣餅比城西的幾攤要地道,,真正用海蠣和肉沫,,還在面上點綴著花生,吃起來很香酥可口,。
說起烰蠣餅,,我總是覺得很親切,因為我和它有段不淺的緣分,。我出生在羅源海邊,,那里海蠣多。聽母親說,,我從剛開始長牙的時候就開始吃烰蠣餅了,,一片不夠,往往要吃上兩三片,,非得吃到小肚囊鼓鼓的才不鬧,。我自幼不上“火”,就像不怕上“火”的外國佬,,所以爸媽給我起了個外號叫“番仔”,,這么叫來叫去,把我的性格都叫“番”了,?!胺痹诟V菰捓镉小芭涯妗钡囊馑迹胺辈皇俏业腻e,,而是烰蠣餅惹的禍。
現(xiàn)在,,雖然年過半百,,我卻初衷不改,一到亭下街烰蠣餅攤就“返老還童”,,還是一片不夠,,連著吃上幾片,直到吃撐肚子,。站在街邊的吃相可想而知,,什么形象威嚴呀、舉止斯文呀,,全都拋到腦后,,這可能跟叛逆也有關(guān)系。
當然,我不是個只管吃,、不管做的主,。2011年11月11日這個“六一節(jié)”,我“脫光”了,,必須開始承擔家庭義務(wù)了,。煮飯燒菜,這一般男人都會一手,,但烰蠣餅,,卻能難倒一幫大丈夫。在進入嶄新生活后的第一個元旦,,我自告奮勇提出為全家人做烰蠣餅,。一般家常菜吃多了就會做,而烰蠣餅卻不同,,就算吃得再多也未必會做,。做餡誰都沒問題,磨漿就有學問了,,炸的時候還得會掌勺,、會掌控火候,沒有一定的道行就不容易成功,。
為了給家人露一手,,我早就有所預(yù)謀地到亭下街“偷藝”。對20多年的老“鋪家”的請求,,那個我原先叫大姐后來升格成阿姨的老牌攤主,,不擔心我學了技藝搶她的生意,將烰蠣餅的各道工序從頭到尾認真地教了我一遍,。
她說,,前一夜先把米和大豆按7∶3的比例浸泡,第二天磨漿,,地點在亭下弄口,。第二天我到的時候,她已經(jīng)將油燒開,,正是時候,。大清早這段時間顧客相對較少,她就教我操作,。先把勺子過油加熱,,再打漿上勺,要控制好漿量(不能溢出,,不然漿就會粘勺,,炸得太老),接著把菜餡放在鋪好的漿上,在菜餡中加入海蠣,、肉沫,,再用薄漿遮蓋,最后在面上點上幾粒生花生米就可以入鍋炸了,。當餅自動脫勺入油,,就用勺底輕輕撥一撥餅面,這樣炸出來的蠣餅更脆,、更松軟,。等到餅被炸成金黃色時,就可以撈起瀝油了,。我試了十幾片后就漸漸上手了,,這可能也是和蠣餅有緣吧!
(楊瑜∕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