閩侯元宵風(fēng)俗漫談
http://hrbznlm.com 2018-03-02 10:40:07 來源:閩侯新聞網(wǎng)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(jié),。舊時就有扎花燈、舞龍,、舞獅,、踩高腳、放焰火等活動。宋時,,蔡襄當福州知府,,元宵節(jié)每戶攤派七盞燈。一位名叫陳烈學(xué)者索性糊了一個一丈多長的大燈,,上面用大字寫了一首《題燈》詩,,上書:“富家一盞燈,太倉一粒粟,。貧家一盞燈,,父子相對哭。風(fēng)流太守知不知,,猶恨笙歌無妙曲,。”蔡襄看了大字燈,,當即“還輿罷燈”,。明進士鄧原岳《閩中元夕曲》云:“今宵雨霽動新涼,短拍長歌夜未央,。學(xué)得昆山齊按節(jié),,還珠門外月如霜。邀來女伴轉(zhuǎn)三橋,,歌舞叢中落翠翹,。歸去春閨愁不寐,更無腸斷似今宵,。街頭寶炬夜初開,,一曲新詞怨落梅。怪底隹人好妝束,,閩王廟里看燈來,。繡幕珠簾曲宴開,梅花影里玉山頹,。也知春色濃如酒,,可忍燈前不醉回?!鼻濉で 陡V莞尽份d:“上元,,張燈,自十一日起,,至晦日止,。十三、十四,、十五三夜尤盛,?!?/p>
傳統(tǒng)上婦女平時不應(yīng)該夜晚外出,正月十五則可例外,。清·乾隆《福州府志》載:“富貴之家,,曲房燕寢,無不張設(shè),,殆以千計,。市上每家門首,懸燈二架,,十家則一彩棚,。其燈上自彩珠,下至紙畫魚龍果樹,,無所不有,。游人士女,車馬喧闐至二十外,。薄暮,,市上兒童即連臂相呼,謂求饒燈,。大家婦女,,肩輿從數(shù)橋上經(jīng)過,謂之轉(zhuǎn)三橋,,貧者步行而已,。”她們這一天晚上可外出觀賞花燈,,也到村里臨水娘娘廟里燒香謝神,,祈求在新一年中繼續(xù)得到福佑。已婚而未產(chǎn)的新媳婦更是要利用這個機會前往娘奶廟中“請鞋”或者“請花”,,帶回家中焚香上供,,希望這一番虔誠能得到回報,生個大胖小子,。
在正月十五日之前,,閩侯縣各村的境廟里就開始“迎神”的活動。各村的迎神隊伍在所屬的主要街道上來回巡游,,以求境內(nèi)平安,,免除疾病,這樣的日子里喝酒不要錢,,從早到晚一片暄囂,。尚干七里一帶正月十五這一天舉行敬奉臨水夫人“順天圣母”華誕活動,祈求庇護兒童健康成長,。青口鎮(zhèn)滬嶼村傳統(tǒng)上元宵期間有喜家分喜果習(xí)俗,,前一年生男娶婦的家庭,到新年正月初九日起,,至十五日止,,在這一星期內(nèi),不拘那一天,,喜家要請來幾位妯娌幫忙,,做許多龜桃喜果,送親鄰戚友,,許多人為顧體面,,由于所花費用較多,苦在心頭,,于解放前族人商議廢止,。青口鎮(zhèn)滬嶼村傳統(tǒng)上這一天還會開展分燭活動,福首預(yù)先按照每戶人丁,,發(fā)放燭籌,,到十五日傍晚,各戶攜帶兒童,,提著各種奇巧花燈,,集隊游行,到達指定地點,,馮籌分燭,,一時沿村燈火。全縣許多村還會開展排祠堂活動,,按照各房支派次序,,排定日期,入祠排燭,,備辦祭品,,加演戲劇祀先,極其熱鬧,。近年來,,隨著現(xiàn)代化科技的發(fā)展,迎神活動也越來越現(xiàn)代化,,神像裝載在汽車上,,打扮得珠光寶氣,各式電燈環(huán)繞周邊,,后面跟著發(fā)電機,,巡游隊伍也越來越大,有老人也有小朋友,,各種民間打鼓隊,,舞龍,、舞獅、踩高腳,,鞭炮聲不絕于耳,。
傳統(tǒng)上,閩侯有的村正月十五這一天還會開展一些極具特色的民俗活動,。
一,、南嶼鎮(zhèn)雙峰村迎神
每年元宵節(jié)南嶼鎮(zhèn)雙峰村老人會都會組織開展迎神活動,迎神活動在執(zhí)事的指揮下祭神,,注福寺的“大王神像”抬出去巡游,,參加巡游的都是本地居民。前面有人敲大鑼,,打扮像保長的人手執(zhí)紙扇開道,。接著是兩人拿著大高照,上書“田元帥府”,,還有很多人高舉燙金的“回避”,、“肅靜”牌子。其他一些人拿著各種兵器扮作衛(wèi)兵,,后面跟著樂隊,,熱熱鬧鬧,在村中各戶巡游,。村民在這一天,,會邀請住在鄰近村子的親戚朋友來共襄盛舉。所有的村民都對這項活動興致勃勃,,一些企業(yè)家會自動贊助一筆經(jīng)費,,老人會也會到各家收取幾百元不等經(jīng)費,使迎神活動搞得有聲有色,,熱鬧非常,。
二、仙山村潘氏虎皮巡鄉(xiāng)鬧元宵
大湖鄉(xiāng)仙山村潘氏后人,,每年元宵節(jié)期間,,都會開展巡鄉(xiāng)活動,在外的鄉(xiāng)親只要有時間都會從全國各地趕回來,,參加燒香祈愿儀式,。這一天,也是孩子們最興奮的一天,。儀式開始前,,村民抬出 “鎮(zhèn)村之寶”—— 祖先打虎留下的虎皮,送入大王廟,,供于案前,,每家每戶點一對紅蠟燭,,有喜的家庭如:結(jié)婚、添丁,,做十等加供一對,,廟內(nèi)燈燭輝煌,。祭拜神明必須宰殺兩只特別飼養(yǎng)的豬,,叫“元宵豬”。由于大家都搶著養(yǎng)“元宵豬”討吉利,,養(yǎng)豬人選有時抽簽決定,,“元宵豬”都要精心飼養(yǎng)一兩年。豬宰殺干凈后擺上供臺,。先祭拜神明金牛尊王,,祈求平安吉祥,五谷豐登,。祭拜時鼓樂喧天,,早年樂器主要是十番,現(xiàn)今還有洋鼓洋號,。然后對著仙山燃放炮仗,,寓意嚇退山里的野獸。每年這個時候大家都會搶著燃放,,以示成年和勇敢無畏,。巡游時,前面抬著神像,,后面跟著虎皮,,意為神像騎著老虎巡鄉(xiāng),再后是長長的游行隊伍,。抬轎和抬虎的人手很有講究,,須是新婚的小伙,以示人丁興旺,。巡游隊伍要經(jīng)過家家戶戶,,每家都會擺香案、燃貢香迎接,。巡游結(jié)束,,神像和虎皮就供在仙山禮堂。通過巡鄉(xiāng)迎神祭祖,、燒香祈福,,以此表達當?shù)卮迕裼⒂聼o畏,并祈禱新年“虎”(福)氣滿滿,。
三,、鴻尾村吃飽春
鴻尾鄉(xiāng)鴻尾村在元宵節(jié)期間會開展一種叫“吃飽春”的活動,,這個活動從什么年代開始已無從考證?!俺燥柎骸被顒佑袊栏竦囊?guī)矩,,從輩份最大的人開始先吃,按輩份次序分批吃,,同時,,指定下一輩份的人為長者恭恭敬敬地敬酒,如此由大到小一輩輩類推吃到最小一輩,。通過這一活動來倡導(dǎo)文明,,宣傳尊老敬老的孝道精神,促進家族興旺,、發(fā)達,。族人特別看重這一活動,為確保這一家風(fēng)的流傳,,歷年來都劃出一固定的田畝為資產(chǎn),,由族人輪流耕種,作為這一活動的經(jīng)濟開支,。此俗今已不再繼續(xù),。
四、青口扈嶼排公
排公活動,,是青口鎮(zhèn)玉山葉氏特有的慶典活動,。正月十五夜玉山宗祠排公,這習(xí)俗在清乾隆嘉慶年間開始流行,。時值天下太平,,海內(nèi)富庶,族中含飴弄孫的老人,,值此元宵佳節(jié),,心情愉快,弄些佳肴美酒,,邀集同是抱孫老友,,齊聚宗祠,一邊聽戲,,一邊飲酒取樂,,共享幸福晚年。后老人輪流當值,,經(jīng)年累月,,漸行漸盛,便有新添孫的老人,要求加入,,自告奮勇,,獨付是年當值費用。隨后由新公宴請舊公,,新陳代謝,,形成一種常例。族中新公如是大戶人家,,酒席豐盛,。解放后排公活動暫停,文革后恢復(fù),,也改革了新公請舊公的習(xí)慣,,由新公當值主持排公宴,新公主動捐款,,量力而行。為了討吉利,,排公宴上忌言甚多,,比如開席了,切不可提前退席,,也不能說“我先走了,,你們慢慢吃”,菜肴用過,,盤碗要送走,,不能說“退盤,退出去”,,要說“升起來”,,即使酒沾身上,也要說“好,、發(fā)”,,不要說“擦干凈”。酒席結(jié)束,,大家眉目示意,,齊聲說“各位宗親,來年再來同飲排公宴”,,然后起立,,抱抱拳,互道珍重,,提著“酒包”,,禮讓有序,緩緩從宗祠大門步出。
解放前,,排公宴因受重男輕女封建思想影響,,規(guī)定只有添了男孫的爺爺,才有資格“做公”,、進宗祠,,參加排公宴。生孫女的,,則被排斥在外?,F(xiàn)今排公宴與時俱進,改變過去生女孫不入祠偏見與陋習(xí),。只要添了孫,,不管是男孫、還是女孫,,都可進宗祠,,參加排公宴。赴宴中有的做大公的,,出現(xiàn)父子同宴的喜慶場面,。排公籌委會還給當大公的老人,胸前佩戴大紅綢花,,增添大公風(fēng)釆,。
五、南嶼堯沙馱豬
每年正月十七日,,閩侯縣南嶼堯沙大王宮布置一新,。大王塑像前排列供桌,宮門口高掛一尾紙糊的大紅鯉魚,,像征“鯉魚躍龍門”,。宮前兩邊排放著大土炮。各房獻一頭宰好的皮白,、肉厚,、腿壯、掏空腹腔內(nèi)臟的大肥豬三十二頭,,抬到宮里按三十二字順序排在桌上祭祀大王,。祭畢,族長或鄉(xiāng)紳一聲令下,,隨后炮響三次,,第一次炮響,身強體壯,、虎氣生威的各房五位馱豬者站在桌前放豬的位置,,一人馱豬頭,,兩人馱前腿,兩人馱后腿,,各司其位;第二次炮響,,馱豬者身離豬桌,馱起肥豬待令出宮;第三次炮響,,馱豬者邊跑邊去分本宮門的大紅鯉魚碎片,。這時歡聲雷動,大土炮陣響,,村人歡天喜地,,而后馱豬者沖出宮門,各自回房而去了,。宮前的路邊,,田地里擠滿了族眾和外鄉(xiāng)戚友,場面十分壯觀,。然后各房分享神余,,或分肉到家或擺宴聚飲,其樂融融,。當天下午,,大王爺出宮游街,各房接宴,,宮內(nèi)演戲。
堯沙唐氏“馱豬”是早年名揚閩郡的獨特民俗節(jié),,流傳了四百余載,,一九五O年終止。
六,、尚干排暝
淘江林氏遠祖可上溯到殷商的少師比干,,入閩始祖林穆,河南固始縣人,,唐朝末年跟隨王審知入閩,,“功績居多,故位居左朝奉大夫”,,后“瞻顧枕峰一脈一回龍風(fēng)水寶地”,,遂卜居枕峰,之后又遷永慶里(今尚干),,繁衍生息,,世代簪纓。淘江林氏族親從正月十一日至二十九日,,該地10多個村子里的尚干林氏后人,,每年正月會接連13天,祭拜先祖,舉辦義姑民俗文化節(jié),、排暝等活動,。義姑名叫林五娘,生于南宋,,父親林津龍宋代進士,,擔任戶部尚書干辦官。義姑19歲時,,家中以哥哥林維本為首的男丁9人覆舟而亡,,僅存四人,老祖母,、9歲侄女,、身懷六甲的嫂子和自己。嫂子誕下遺腹子林元士后也去世了,。此后義姑終身不嫁,,上侍祖母,下?lián)峁轮?。妝臺封鎖,,勵志治家。10年后,,祖母辭世,,義姑治喪。而后,,侄女出嫁,,她將嫂子遺下奩物全部贈與。直到元士成年完婚,,義姑方才夙愿以償,,此后自己吃齋念佛至終老。林五娘不惜犧牲青春年華,,含辛茹苦三十春秋,,撫育孤侄成才成家,從而延續(xù)淘江林氏一脈,,使林氏家族不斷發(fā)展壯大,,成為閩中旺族。有“湄洲出媽祖,,淘江有義姑!”之稱,。林氏后人為紀念義姑,每年都開展排暝活動,。這一習(xí)俗,,據(jù)說至少已經(jīng)延續(xù)200多年了,。是時,街道兩旁鞭炮聲此起彼伏,、夜空煙花絢爛,。祠堂里的人排隊燒香、請燭,,祠堂舞臺上戲班唱戲,,讓你感受到一股濃烈的祥和氣息。
排暝儀式較多,,林氏后人帶著紅蠟燭來祠堂燒香,,在祠堂義姑神像前點紅蠟燭,火點燃后,,一直到回到家里再用蠟燭接上火之前,,都不能讓它熄滅。習(xí)俗認為火沒熄,,才表示祖先會護佑你,,這一年你會吉祥如意。除了“請燭”要護火,,另外點燃蠟燭后,,什么時候從祠堂起身回家,大家也會挑選一個吉時,。每晚在祠堂里唱戲的戲班,,都會唱一出《花開富貴》。只要看到臺上的演員拿著扇子開出了12朵花,,大家就會立即起身,,護著自己點燃的蠟燭,結(jié)伴回家了,。“排暝”的這天,,家家戶戶都煮鍋邊糊,。相傳,五娘勤儉持家,,不敢奢侈浪費,,經(jīng)常將米磨成漿,到菜園中割一些芹菜,、蒜頭,,淘江河中摸一些蜆子,不用花錢,,就可做出美味可口的鼎邊糊,,又節(jié)儉,,又營養(yǎng)。為表達對五娘敬意,,“排暝”敬祖活動都要做鼎邊糊供奉,。
還有海蠣餅,那天上午你去串門,,不管誰家里的灶臺,,都有冒著騰騰熱氣的海蠣餅。過去大家還會把鍋邊糊,、海蠣餅?zāi)玫届籼美锛雷?,送給親朋好友分享。
在尚干本鄉(xiāng)及周圍各村,,每年參與活動的林氏后人,,多達幾萬。而每年正月十二“義姑”祭日這天,,尚干的林氏后人一起舉辦祭奠活動,,已遷居到連江、福清,、平潭,、長樂、福鼎等外地的林氏后人也會趕回尚干參加活動,。
據(jù)尚干一些老人介紹,,農(nóng)歷正月廿一這一天,抱帝爺春游非常熱鬧,,所抱的帝爺為五帝之一的張爺,,相傳帝爺春游時,如果誰能在帝爺身上摸一下,,這個人今年準會發(fā)大財,,但帝爺?shù)纳硪膊皇请S便能摸到的,因為帝爺身邊有許多漢子,,手拿火把,,時刻守衛(wèi),誰要是靠近帝爺,,漢子就拿火把打人,,在巡游的路上,還是有許多人為了發(fā)財,,甘冒被火把敲打的危險,,挺身上前摸一把帝爺,引得觀眾開懷大笑,。
七,、瀘嶼看新娘
據(jù)葉小捷編寫的《瀘嶼鄉(xiāng)土志》載:“每到元宵時節(jié),,上年新娶婦的家里,要把新娘子打扮入時,,準備茶點瓜子等物,,接待客人前來看新娘,是夕少年成群逐隊,,入房嘲笑,,評頭品足,十分作劇,。即是素不相識的客人,,亦可到門打擾,所以主人雇用女伴接待,,送上茶煙瓜子敬客,。此去彼來,絡(luò)繹不絕,,逗引春光,,足為元夜生色,昔人有元夜即事一絕云:‘村外風(fēng)搖沽酒簾,,月中人數(shù)買花錢;少年心緒如飛絮,,愿逐遺香拾翠鈿?!丛伷涫?。”此俗于解放后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,。
八,、廷坪逗姑爺
每年正月,廷坪鄉(xiāng)廷坪村,、曹地村,、盤嶺村、石井村等有個逗姑爺風(fēng)俗,,邀請姑爺?shù)秸扇思視H,,一為親人匯聚結(jié)識,二為試探姑爺胸中文墨,,聰明才智,這場山區(qū)稱做春酒的聚會舉辦的趣味十足,,妙趣橫生,。
逗姑爺主要爭對上一年結(jié)婚的姑爺,當岳父岳母的逢人就夸自己的姑爺好,,姑爺特別可愛,,又聰明又能干菜,,知書達禮,女兒嫁了個好姑爺,。新娘家的族人,、男女老少,都會按習(xí)俗設(shè)難題考查姑爺?shù)闹橇蛻?yīng)變能力,,這個過程稱為逗姑爺,。
逗姑爺要用紅帖去請姑爺,約定時間攜新娘回娘家,。
第一關(guān)設(shè)在入村口的路上,,擺放三張八仙桌,桌上擺放新娘家祖先的牌位,,桌前鋪紅地毯,,由村中或族人中有名望的人主持,為主考察姑爺禮節(jié),。姑爺入村見到新娘家祖先的牌位要跪拜,,跪拜的姿勢是否規(guī)范,禮節(jié)是否完美無缺由主持人作點評,,如果姑爺動作粗魯,,就會引來旁觀者的嘲笑。
第二關(guān),,有的會排棋局讓姑爺破解,,紅方對著姑爺。姑爺?shù)酱?,會把棋盤轉(zhuǎn)過來,,把黑方對著自己,表示謙讓,。如果姑爺不會下棋,,就出個象,代表自己是種田人,,不精此道,。有的姑爺是高手,就會認認真真的比個輸贏,。也有的會擺個殘局,,姑爺一出手就知道是否行家。
第三關(guān),,入桌吃飯,,族人會上一道菜,這道菜有的是芋蛋,,“芋”與“迂”方言諧音,,有迂腐的意思;有的上魔芋,,魔芋磨成漿,做成豆腐形狀,,魔芋的意思是難看,,不漂亮;這些都不能吃,吃了也就鬧了笑話,,姑爺要用合適的語言來推辭,。
第四關(guān),族人事先把姑爺用的筷子折斷,,再用膠粘上,,外表看不出,一挾就斷,,說明姑爺太粗,。
第五關(guān),桌上族人會出一些對子,,讓姑爺對下聯(lián),,對子一般不會出太難,多為人家齋啟蒙教材的內(nèi)容,,對不上的要罰酒,。
第六關(guān),桌上族人會給姑爺一種特殊的酒杯,,這個酒杯叫“螺杯蟹盞”,,杯是雙層的,內(nèi)裝機關(guān),,嘴巴一碰杯,,觸動機關(guān),杯中就會伸出兩個蟹爪,,往旁邊張開,,把人的嘴巴撐開,使人非常難受,。姑爺喝酒時要非常小心,,必須按住機關(guān)才能喝酒。
第七關(guān),,族人在酒菜結(jié)束時,,會上一碗特殊的菜,叫木魚,,顧名思義,,就是用木頭做的魚,外表勾芡淀粉汁,這碗菜一出,,就是告訴客人菜出齊了,大家可以走了,。木魚是不能吃的,,姑爺如果去吃,就會鬧出笑話,。
逗姑爺最多的是出對吟詩,,當新姑爺跨進丈母娘家第一腳,考題,、對子隨即蘊涵其中,,如果新姑爺才思敏捷,隨口而答,,就算過關(guān),,如果在酒桌上對不上對子,不但罰酒,,還要在小舅子們面前丟面子,,隨著農(nóng)村文化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,此俗也漸漸退出人們的生活,。
(林展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