鴻尾漢頭村的傅氏家族源自何處?這座祖厝見證著歷史
http://hrbznlm.com 2021-08-09 09:20:08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“源自圣人苗裔,,派衍清河世家”,。這是記者在閩侯縣鴻尾鄉(xiāng)漢頭村采訪家族祖厝時,當?shù)馗凳献谟H傅子安老先生常常提到的一句話,,短短十二個字,,生動地闡述了穆源傅氏家族的源流和遷移史。傅氏家族在這片土地繁衍生息了多少年,?他們源自何處,,先祖?zhèn)冇质侨绾魏`路藍縷,建屋置業(yè),,開拓家園的呢,?
近日,記者來到位于鴻尾鄉(xiāng)漢頭村五指巖自然村的傅氏祖厝,,走近當?shù)氐母凳献谟H,,在與他們的交談中,,追尋傅氏的歷史和流傳在家族中的故事。
圣人苗裔名臣迭出
南宋入閩瓜瓞綿綿
鴻尾鄉(xiāng)漢頭村穆源傅姓的始祖傅說,,是殷商時期卓越的政治家,、軍事家。他是一代名相,,輔佐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國,、東征西討、擴大版圖,,奠定了商朝“武丁中興”的輝煌盛世,;他是中國歷史有記載最早的“圣人”,留有“知之非艱,,行之惟艱”的千古名句,,與之后被尊為“圣人”的孔子前后輝映,在當時及后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,。
傅說在殷商為相,,其子孫就在殷商首都亳地(今河南安陽市)繁衍。傳至其六世孫傅奇,、傅宣時,,兄弟倆目睹了子受辛的殘暴荒淫,深知商朝大勢已去,,便遠遷清河,,以避戰(zhàn)禍。幾代后,,傅氏成為當?shù)氐耐?,清河郡(堂)也作為傅氏一族的重要堂號流傳,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(nèi),,傅氏一族在北方扎根繁衍,,迅速發(fā)展,名臣迭出,。
到了南宋寶佑元年(公元1253年),清河傅氏的后裔傅以南高中進士,,景定年間(公元1260年—1264年)任安徽宿州知州,。咸淳元年(公元1265年)傅以南辭官不仕,當元兵南侵甚急之際,,他偕家屬從宿州靈壁縣避亂入閩,,抵汀州寧化縣石壁村大城坑中門坳里暫住。
景炎二年(公元1277年)春,,傅以南舉家隨文天祥抗元,,途經(jīng)汀州府河源里大嶺背杉樹坑時,,為保留血脈,命第三子傅正先定居在此,,其子孫繁昌,,支世綿延,代有聞人,。清康熙年間,,十七世孫傅昌鳳攜妻、子從汀州府遷移到福州府侯官縣西門外穆源鄉(xiāng)二十都下洋門(即今閩侯縣鴻尾鄉(xiāng)大罕村洋門自然村),,其孫傅嘉猷承祖志著勛業(yè),,始自二十都下洋門遷至十九都五指巖(即今鴻尾鄉(xiāng)漢頭村五指巖自然村)開枝發(fā)葉。
自穆源傅氏一族遷徙至鴻尾鄉(xiāng),,迄今已有300余年,,繁衍了十二代,傳承到了第28世,,人口增衍超過300人,。隨著人口增加,族人逐步遷居至塔里,、院林自然村等地,。加上原祖地五指巖地處偏僻,交通不便,,宗親生活艱辛,。為宗族子孫后代著想,2002年,,傅氏一族在政府造福工程政策的幫助下,,進行整村搬遷,并購置鴻尾鄉(xiāng)官路福山的土地,,解決宗親們搬遷建房,、用地的問題。
現(xiàn)今大部分宗親已集中遷徙于此,,形成“漢頭新村”,,又稱“傅氏新村”,為子孫后代創(chuàng)基業(yè),、謀福祉奠定堅實的基礎,。
遠眺青山護蔭家族
近賞綠水環(huán)繞祖厝
傅氏家族的五指巖祖屋位于漢頭村“可無仙”山麓五指巖自然村,是穆源傅氏三世孫傅嘉猷在清乾隆年間所建,。五指巖自然村坐落于“可無仙”山麓,,傳說因南面山脈呈五指形,故名“五指巖”,,距鴻尾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約10公里,。
祖屋至今猶存,,是當?shù)睾0胃叨茸罡摺⒔ㄖ?guī)模最大,、保存較完整的一座清代建筑,。2019年12月25日,五指巖傅氏祖屋被閩侯縣人民政府列入“不可移動文物名錄”,。
曾經(jīng)的傅氏祖屋,,坐南朝北,依山而建,,視野開闊,,由外圍墻、天井,、正堂,、三廊和左右?guī)拷M成,全木質(zhì)構(gòu)建,,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,,建筑面積800多平方米。原外圍墻南臨后山石壁,,實為天然屏障,,古時設有一個石砌瞭望臺,以便了解匪情,,防范土匪侵擾,;其東北西三面的基座有數(shù)米之高,皆是由石頭砌壘而成,,上部再用黃土夯筑,,厚實堅固,耐火防盜,;祖屋大門的門楣上雕刻有麒麟,,騰云駕霧,栩栩如生,。
正堂面闊七間,,進深三間,有寬闊的卷棚頂前廊,,還有精美的木雕和廊柱底下敦厚的石礎,,堂前石埕連片,是舊時族人們休閑,、曬谷的場所。東西兩廊及廂房與正堂相通,,整體布局四通八達,,曾經(jīng)族人們?nèi)粘F鹁?、飲食穿行其間,不用顧慮雨打日曬,。
“據(jù)先輩說,,祖屋西廂房還曾有間精致閣樓,是供奉神明的場所,,閣樓內(nèi)有木制的蓮花座,,俗稱佛龕,造型精致,,可惜沒有留存下來,。”傅子安惋惜道,。他說,,由于多年來無傅氏后裔在祖屋居住,族人便將祖屋當作祖祠,。遺憾的是,,左右兩廊及廂房在20世紀90年代相繼被大火焚毀,大廳正中匾額——紅木雕刻福祿壽喜,、香爐和精美木雕以及敦厚石礎亦被賊人所盜,,而今保存較好的只剩面闊五間(即六扇五)的主體建筑(正堂),現(xiàn)存建筑面積450平方米,。
“在祖屋向遠方眺望,,只見周邊山青水秀,其后山山高林密,,屋旁還有山澗小溪潺潺流淌,,遠方群山連綿,真可謂‘遠眺青山秀,,近賞綠水流’,。”傅子安笑著說,。
傅氏祖屋是“可無仙”山麓周邊地勢最高的一座民用建筑,,海拔630米,正堂高度10.3米,,屋頂飾翹脊,,布局勻稱,居高臨下,,氣勢宏偉,,巍巍壯觀。正廳中央有扇插屏,,插屏上方有紅木精雕細刻的“福祿壽喜”匾額,,精美的供桌緊靠其間,,供奉著祖先靈位。正廳四壁有許多墨寫的正楷或草書匾額,、楹聯(lián),,如正廳插屏上方匾額《受天百祿》和大廳中柱上楹聯(lián)等,這些楹聯(lián)歷經(jīng)200多年,,已然入木三分,,尚存的部分仍然字跡清新,筆法端秀,。
為記住祖宗創(chuàng)業(yè)之艱難,,方便祭祀,自1998年以來,,族人集資對祖屋進行過3次修葺,,但尚無法盡復前貌,還有待未來進行全面的整修,。
隨著歲月的變遷,,時代在發(fā)展,自清初建立的漢頭村已因舊村改造不復存在,,但“傅氏祖屋”作為“不可移動文物名錄”存留了下來,,在鋼筋水泥建筑流行、高樓林立的今天,,具有古建筑特色的傅氏祖屋“鶴立雞群”,,如獨留的一根“風骨”,為研究明清人文歷史,,了解明清時期民居建筑,,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(jù),也繼續(xù)見證著傅氏的滄桑和輝煌,。
閩侯縣融媒體中心 林若野/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