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收到了一封“90后”手寫來信……
http://hrbznlm.com 2024-12-15 11:06:16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近日《閩侯鄉(xiāng)音》收到了一封“90后”讀者的手寫來信讀者是一位年屆九旬關心家鄉(xiāng)發(fā)展的老黨員信件內容如下
閩侯鄉(xiāng)音社:
本人是縣勞動局退休老干部,,俗語云:“美不美,家鄉(xiāng)的水,;親不親,,故鄉(xiāng)的人。”我十分關心家鄉(xiāng)八閩首邑的發(fā)展進步,,但是因為年屆九旬,,不能經常回家,,平時都是從貴報登載消息獲得家鄉(xiāng)的近況,。
承蒙厚愛長期贈送我報刊,我每期都通讀,,知悉我縣政治清明,、經濟繁榮,總能讓我喜不自勝,、手舞足蹈,。縣里的經濟發(fā)展了,,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,,國家富裕了,我們退休者的待遇也跟著“水漲船高”,、大得其利,養(yǎng)老,、社保,、醫(yī)保有了經濟保障,故而我們都很注重身體健康,,留得青山在,,不怕沒柴燒。
隨信附上拙作一篇,,不求刊登,,只希冀能為家鄉(xiāng)的報刊“添彩”一二。我年屆九旬,,頭腦遲鈍,,字跡也日漸潦草,但是也很努力跟上形勢發(fā)展,。所以,,我堅持不服老,手不釋卷,,筆耕不輟,。天天讀書看報之余,也常常到小區(qū)和老干部,、群眾攀談,,宣傳黨的思想。我從大學畢業(yè)就參加工作,凡四十年,,是共產黨培養(yǎng)了我,。作為一名;老黨員,,黨恩始終在心,,一刻難忘。
另外,,作為一名忠實的《閩侯鄉(xiāng)音》讀者,,我感覺貴報的編輯水平在縣(區(qū))級報刊中尤為優(yōu)秀。
林光文謹上2024年11月27日
20世紀50年代,,出生于閩侯縣荊溪鄉(xiāng)永豐村(今荊溪鎮(zhèn)永豐社區(qū))的林光文走上工作崗位,,懷著一顆服務人民、報效祖國的火熱之心,,一干就是40年,,認認真真學習、勤勤懇懇做事,、老老實實做人,,這是林光文對自己一貫的要求,也始終是這么踐行的,。
“光文同志在職時,,工作熱情高,又肯吃苦,,是個真做事,、做真事的好干部?!比涨?,提及對林光文的印象,不少熟悉他的老干部都這樣評價道,。
默默奉獻俯首甘為“孺子?!?/p>
“我出生于1936年,因為父,、祖都曾做過私塾先生,,自小對我要求嚴格,啟發(fā)了我對文學的興趣,。少年時,,我經歷了新中國的成立,青年時期求學于福建農學院(今福建農林大學),,是黨和國家培養(yǎng)了我,?!痹诓稍L中,林光文說,。
20世紀50年代,,黨和國家發(fā)出“發(fā)展地質勘探,建設新中國”的號召,,許多熱血青年都投身到地質勘探一線,,為助力新中國工業(yè)基礎的發(fā)展作貢獻,剛剛大學畢業(yè)的林光文也不例外,。1956年,,他被分配到福州勘探隊,開啟了為期2年的地質勘探生活,。
不久,,林光文調離勘探隊,入職福建省勞動局,,從此開始了他在勞動工作崗位上38年的生涯,。再之后,他調任閩侯,,陸續(xù)在閩侯專署勞動局,、閩侯地區(qū)民事組、莆田地區(qū)民事組,、閩侯知青辦工作,,一直到1996年在閩侯縣勞動局(今縣人社局)退休。
“光是閩侯縣城,,我就待過螺洲和甘蔗兩處。閩侯劃歸莆田地區(qū)時,,我還曾和同事們徒步三天,,方才到達彼時機關的新駐地城廂鎮(zhèn)?!绷止馕男χf,。在工作中,他始終懷著責任感,,隨著崗位的調整,,工作內容的變化,不斷補充知識,,每項工作都能成為行家里手,。38年的工作經歷,使他成了閩侯縣勞動歷史的“活地圖”“萬事通”,。
1984年,,閩侯縣治搬遷到甘蔗十余年后,,縣委縣政府決定在縣城中心區(qū)域,修建一座曲徑通幽,、園林掩映的開放性公園,。
彼時,擔任縣勞動局局長的林光文,,決心同步建設勞動服務大樓,。他和機關干部們跑遍了省、市相關部門,,向上爭取了60余萬元資金,。期間,縣勞動局還出資征用了毗鄰街心公園的3畝村民宅基地,,將之無償貢獻來支援街心公園和周邊道路的建設,。
不久,縣勞動服務大樓落成,,這座地處舊縣城中心區(qū)域,,面積千余平方米的大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都是閩侯縣的地標性建筑,,與縣城街心公園一起,,成為縣城的老記憶之一。
退休前夕,,林光文還主編了《閩侯縣勞動志》,,將新中國成立后至1994年這40余年間,閩侯縣勞動制度變革與勞動業(yè)務活動發(fā)展詳實記錄,,為閩侯縣的勞動保障工作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考證資料,。
退而不休奉獻家鄉(xiāng)“老黃牛”
1996年,,林光文從縣勞動局退休,。鑒于他歷年來的貢獻,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部授予榮譽證書,。對于林光文來說,,這份證書是對他30余年勤勤懇懇工作最佳的認可。
不久,,回到家鄉(xiāng)荊溪鎮(zhèn)永豐村的林光文退而不休,,很快就參與到了家鄉(xiāng)永豐村的閩越王廟文保申請工作中。
“永豐閩越王廟,,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間,,歷代屢經修葺。廟宇主祀閩越王無諸,,以紅色為基調,,建有戲臺,、鐘樓、拜亭,、正殿等,,其間飛檐斗拱、彩繪壁畫,,基本保留著清代建筑風格,。”林光文說,,在他和村干部的多方奔走下,,1999年,永豐閩越王廟被確定為閩侯縣文物保護單位,。
2011年,,恰值閩侯縣推進淮安大橋建設,正在建設中的三環(huán)路永豐互通與淮安大橋連接線剛好要跨過永豐閩越王廟,,需要對其進行搬遷,。
為此,林光文再次“出馬”,,一面與上級部門聯(lián)系協(xié)商,,一面說服村民們接受搬遷。在他的努力下,,相關部門撥付了3700多萬元資金用于搬遷工作,。閩侯縣還邀請專家,采取“修舊如舊”的方式,,把閩越王廟整體搬遷到距離原址700多米的地方,,整個過程僅僅花費了不過半個月,占地超過2500平方米的廟宇就順利“挪移”完畢,。
“2012年,,淮安大橋正式通車。此后,,福州地鐵2號線、5號線無縫對接,,白龍洲大橋建成通車,。短短十余年間,閩侯縣構建起了高效便捷的交通路網(wǎng),,也進一步加強了閩侯縣與福州中心城區(qū)的聯(lián)系,。作為見證者和參與者,我倍感欣慰,?!绷止馕恼f,。
手不釋卷筆耕不輟“似少年”
退休近30年,林光文依舊十分關心家鄉(xiāng)的發(fā)展,。因為年屆九旬,,常居福州的他不能經常回閩侯,。于是他經常從《閩侯鄉(xiāng)音》等報刊上,,關注家鄉(xiāng)的發(fā)展近況。
▲(林光文經常從《閩侯鄉(xiāng)音》等報刊上,,關注家鄉(xiāng)的發(fā)展近況)
平日里,,天天讀書看報之余,他筆耕不輟,,先后撰寫了《憶往昔》《閑居集》等雜文集,,將自己歷年來的文章收入其中,并主修了《林氏族譜》,,為子孫留下了近兩千字的家訓,,教育他們要牢記根本,報效國家,;他還積極參與所在小區(qū)的活動,,到小區(qū)和老干部、群眾攀談,,宣傳黨的思想和社會正能量,。
“如今,我年屆九旬,,頭腦遲鈍,,字跡也日漸潦草,但我還是很努力跟上形勢發(fā)展,。所以,,我堅持不忘初心不服老,總是手不釋卷,、筆耕不輟,。縣里贈送的《閩侯鄉(xiāng)音》我每期都通讀,,知悉家鄉(xiāng)政治清明,、經濟繁榮,總能讓我喜不自勝,、手舞足蹈,。”林光文說,。
林光文說,,他從大學畢業(yè)就參加工作,,到退休差不多有40年,是中國共產黨培養(yǎng)了他,。雖然離開工作崗位已近30年了,,但是作為一名老黨員,服務群眾,、服務人民始終是他不忘的初心,。因此,他會繼續(xù)做到退休不褪色,、離崗不離黨,,努力用自己的力量為閩侯縣的發(fā)展作貢獻。
閩侯縣融媒體中心 林若野 陳堡/文
?文中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林若野拍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