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村一故事】竹岐碼頭的昔與今
http://hrbznlm.com 2016-05-30 11:17:54 來源:遇見閩侯微信公眾號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在閩江邊松軟的沙灘上,,急于出行的人們,或肩挑重擔,或手提行李,,或推著單車,,匆匆趕往渡船??康摹按a頭”,,翹首等待對岸的渡船。渡船靠岸時,,船老大用一塊厚木板架在船與沙灘之間,,岸邊的人們于是爭先恐后地涌上甲板……收起木板、關(guān)上欄門,、收取費用后,,船老大駕船駛離“碼頭”。出行的人們靠著甲板邊簡易的柵欄,,顫顫悠悠地向目的地進發(fā)……這是從前在閩江邊經(jīng)??梢钥吹降木跋蟆?/p>
(上世紀80年代,,竹岐碼頭還是經(jīng)貿(mào)往來的集散場所?林明秋/攝)
這里的“碼頭”,,僅僅是一片較為平緩的沙灘而已,,是人們約定俗成的登船地點。這里連簡易的設(shè)施都沒有,,只有一段延伸至江邊的石板臺階,,方便人們往來。但即便如此,,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年代,,這里是人們出行的必經(jīng)之處,,也是經(jīng)貿(mào)往來的集散場所,。
(鄉(xiāng)間過渡?林明秋/攝)
喧囂與輝煌,書寫歷史滄桑
閩江竹岐段岸線長2千多米,,近岸水深1.5米,,航運年代久遠。據(jù)史料記載,,三國時這里就設(shè)有造船基地,,曾出現(xiàn)“宏舸連舳,巨艦接艫”的景象,。唐宋以來,,閩江木帆船運輸發(fā)達,到民國初年盛極一時,。明末清初,,甘蔗巡檢司由甘蔗遷往竹岐,竹岐碼頭開始快速發(fā)展,。新中國成立后,,官方性質(zhì)的碼頭逐漸取代私有碼頭。竹岐先后建立了閩江航運公司輪船客運碼頭,、竹岐渡口和竹西渡口等三個客運碼頭,,均可供50噸級客船停泊。當?shù)剡€建成一個可泊1艘100噸級貨船的貨運碼頭,,年吞吐量達2萬噸,。
(昔日碼頭的繁華?網(wǎng)絡(luò)圖片)
作為閩江航運的重要組成部分,竹岐碼頭憑借著獨特地理位置,,承擔著航運管理的職責,,也見證了水路運輸?shù)妮x煌歷史。民國時,,竹岐碼頭被稱為竹岐關(guān),,岸上設(shè)有稅館,閩江上下行的船只都要在此靠岸報稅,。有時候,,報關(guān)后的客商來不及趕路,,便留宿在竹岐。當時的竹岐客商云集,、驛館林立,,道路兩側(cè)是成排的商業(yè)店鋪,形成了車水馬龍的“合掌街”,,許多商品交易也在此進行,,極為繁華。據(jù)當?shù)乩先私榻B,,當時來往船只多為木帆船,,靠岸后要收起船帆,閩江邊上就會呈現(xiàn)出“桅桿林立”的壯觀景象,。
(動車經(jīng)過閩侯竹岐段?林岳鏗/攝)
據(jù)說,,竹岐村最早的居民只有劉、唐兩姓,,有“未有竹岐先有劉,、唐”的說法,后來出現(xiàn)的江,、林,、鄭、連等30多姓,,大多是過往客商來此定居,,或從山上遷入的。最早設(shè)渡口的就是唐家人,,因此,,唐家祖屋也被稱為“渡船厝”。唐家渡口于上個世紀70年代收歸村集體所有后,,村里指派專人經(jīng)營渡船,,直到閩侯大橋通車,。當時,,除竹岐居民外,鴻尾,、上街甚至南嶼的人去縣城和福州,,也多從竹岐碼頭過渡。
(2004年8月閩侯大橋建成通車?林煌/攝)
(閩侯大橋的建設(shè)讓竹岐碼頭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?程天釵/攝)
沉寂與消亡,,記錄社會巨變
在當時條件下,,渡船雖然給人們出行和運輸帶來方便,但渡船班次少,,行進速度緩慢,,還受到天氣的影響和制約,,往往會造成客流和貨物滯留,耽誤客人辦事,。上世紀70年代初,,竹岐至江口四級公路修通,竹岐有了第一條通往外地的公路,。此后,,貨運汽車可以搭乘江口至灣邊的輪渡直接進入福州,但江口和灣邊輪渡碼頭經(jīng)常排著長長的車龍,,加上過輪渡比較麻煩,,所以除非運輸特殊的貨物,一般人很少從江口搭輪渡進城,。
(曾經(jīng)熱鬧異常的竹岐碼頭,,如今已少有人問津?南風/攝)
此后,,“村村通”工程在閩侯縣全面鋪開,,陸路交通狀況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人們的出行和運輸已不再單靠渡和船,。曾經(jīng)喧囂一時的竹岐碼頭也完成了歷史使命而變得冷冷清清,,只有被磨得溜光的石板臺階在默默守望著潮起潮落,并在風雨和江水的侵蝕中開裂,,走向消失,。
(京福高速公路讓竹岐步入快速交通時代,圖為京福高速竹岐互通?吳心鈺/攝)
(竹岐山鄉(xiāng)景色?王元春/攝)
道路,、橋梁的修通,,使竹岐擺脫了交通落后的桎梏,從一個偏僻的江濱小鎮(zhèn)融入到了縣城,、省城,,經(jīng)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(fā)展。現(xiàn)在在竹岐,,已難見“桅桿林立”的盛況,,曾經(jīng)車水馬龍的“合掌街”也變成現(xiàn)代商鋪和寬敞的道路,竹岐人民的生活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,正充分享受著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實惠,。
(“村村通”工程讓竹岐山區(qū)有了“致富路”,圖為竹岐峰連村公路通車儀式?何仁強/攝)
(美麗鄉(xiāng)村?吳國棋/攝)
每當提起碼頭,,人們不免還會涌上復(fù)雜而依戀的感情,,因為這里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,為當時的經(jīng)貿(mào)往來,、人際交往提供了便利的平臺,,也見證了經(jīng)濟社會的滄桑巨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,。竹岐碼頭已然退出歷史舞臺,但當?shù)亟?jīng)濟的巨輪卻正楊帆起航,,駛向更加廣闊而輝煌的明天,。
(美麗的竹岐金水湖? 林龍錦 吳心鈺/攝)
(南風/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