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口這座宗祠變身民俗文化陣地
http://hrbznlm.com 2021-11-01 10:05:23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宗祠的前身大概源于宗廟制度,,該制度產(chǎn)生于周代,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,,宗廟為天子和卿士大夫?qū)S?,百姓是沒有資格建宗廟的,。到了宋代,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,,鼓勵每個家族建立一處奉祀高,、曾、祖,、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,自此民間建祠之風日興,。
在閩侯縣青口鎮(zhèn)宏四村,,有一座庭院式古建筑——滎陽鄭氏宗祠,它既沒有巍峨壯觀的規(guī)模,,也缺乏華美,、精巧的裝飾,但作為當?shù)剜嵤霞易宓木窦耐?,它默默矗立于此?00載,,歷經(jīng)幾次興廢、修繕,,終成為當?shù)匾蛔毺氐拿袼孜幕嚨亍?/p>
鳳山鄭氏支系
推崇明理忠孝家風
鄭姓出自姬姓,,得姓始祖為鄭桓公,他名叫姬友,,是周厲王少子,,周宣王同母弟,受封于鄭(今陜西華縣),。周幽王時,,姬友任司徒,在抵抗犬戎族入侵時戰(zhàn)死于驪山,,謚號桓公,。此后,桓公的兒子鄭武公輔佐周平王東遷洛邑,,建立東周,,并在滎陽一帶受封建立新鄭國;孫子鄭莊公攘外安內(nèi),、重農(nóng)興商,,不斷增強國家實力,最終使得鄭國“小霸”于諸侯,,進入鼎盛時期,。
爾后,鄭國政局風云變幻,,傳至十五世魯公時為韓所滅,,族人紛紛以國為姓,,遷徙至黃河中下游各地發(fā)展,成為中原之望族,;漢魏時期,,鄭姓的郡望以滎陽為最,仕宦治學者不計其數(shù),。
晉懷帝永嘉二年,,因胡騎肆虐、中州板蕩,,衣冠南渡入閩者有八族,,鄭姓就是其中之一。其中,,滎陽鄭氏的第41世孫鄭衡仕晉為驃騎將軍,,他生有6子,第6子鄭瓘的后裔鄭覺在宋治平年間,,從福州沙洽,、藤山,移遷黃山,,這一支被稱為鳳山鄭氏,。數(shù)代后,因為人口繁衍,,鳳山鄭氏除本支留居祖地外,,子孫先后外遷,一支在元大德年間遷徙到青口宏嶼,,稱為宏嶼鄭氏,,由于他們思慕滎陽鄭氏這些元祖?zhèn)兊耐视肿苑Q為滎陽鄭氏,。
“遷居宏嶼后,,先祖?zhèn)冊诖烁磐恋亍⒔逃訉O,,到明朝嘉靖年間,,我族出了一位舉人鄭克光,族人多尊稱其為解元公,。他首次為宗族創(chuàng)立了‘克孝公承,、懋向用德、守正必興,、良孟淑敬,、可世家聲’等字輩,在家族歷史上,,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,?!苯衲?0歲的鄭氏宗親鄭天賢說。
鄭天賢告訴記者,,在鄭克光之后,,鄭氏子孫開始立志向?qū)W,雖然鮮有中舉之士,,不過族人也因此逐漸養(yǎng)成了明理向善,,忠孝仁義的家風。到清光緒年間,,滎陽鄭氏家族再次有族人中舉,,這位名叫鄭淑彬的舉人,欣喜之余提筆為家族續(xù)題了“英賢繼起,、則以學文,、惟善為寶,、大啟華宗”的字輩,,行文中飽含著對家族美好前景的期盼及希望族人勵志向?qū)W的期許。
“至今,,本村的鄭氏族人已有千余人,,子孫遍及榕城各地,共計超過3000多人,?!编嵦熨t笑著說。
明代肇基宗祠
緬懷先祖凝聚團結(jié)
宗祠體現(xiàn)了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征,,是凝聚民族團結(jié)的場所,,它注入漢族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華,與各地的古塔,、古橋,、古廟宇相映,是地方經(jīng)濟發(fā)展水平和漢族民俗文化的代表,。
宏四村的滎陽鄭氏宗祠始建于明朝,,距今大約有600余年。宗祠歷代皆有修繕,,飽經(jīng)風雨洗禮,,艱難得存。上世紀下半葉,,宗祠被作為倉庫,、牛棚使用,缺乏族人維護,、關(guān)注,,一座難得的古建筑漸漸毀損,。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,許多宗祠被修繕,,族譜被續(xù)修,。
在新的時代,宗祠沒有了“宗族主義”的負面作用,,更多被賦予了“尋根懷祖,、激勵后進、凝聚團結(jié)”的積極意義,。
1996年,,鄭氏族人在宗族財力尚不充沛的情況下,毅然決定修繕宗祠,。宗親們踴躍獻資,,共募集了20多萬的資金重修了滎陽鄭氏宗祠。這座新修繕的宗祠面積600多平方米,,為三進木構(gòu)建筑,,有天井、大廳,、上廳,,并建有木雕神龕,雖然規(guī)模不大,,但“五臟俱全”,,既恢復(fù)、修繕了歷史建筑,,也為后世鄭氏族人留下了一座紀念先人的場所,。
在宗祠內(nèi),鄭天賢向記者展示了一部滎陽鄭氏族譜,,這部族譜修編于民國時期,,除了紙張泛黃之外,大致保留完好,。記者大略翻看了族譜,,譜中除了介紹族人、字輩和宗族由來等細節(jié)外,,還詳細記載了鄭氏宗族在福州各地的族產(chǎn),、族人與他族交易的相關(guān)記錄,字里行間有不少對福州地方民俗,、鄉(xiāng)約民規(guī)的描述,,是一部難得的民俗書籍。
“在中國,宗祠文化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姓氏宗族文化,。記載著家族輝煌,,是族人們尊祖敬宗,緬懷宗族的愛國主義,、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的絕佳場所,。未來,我們計劃將宗祠作為道德教育的基地,,鼓勵族人在此閱讀書籍,、豐富知識、聯(lián)絡(luò)感情,、增進情誼,,并通過祠堂中的匾額、楹聯(lián)及族規(guī)家訓等,,發(fā)揚我族文明道德,、和諧友好的傳統(tǒng)?!编嵦熨t說,。
閩侯縣融媒體中心 林若野/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