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后園里徽派建筑群
http://hrbznlm.com 2016-02-14 15:09:30 來源:遇見閩侯微信公眾平臺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兩邊茂林修竹覆蓋下的青山夾出一個幽幽的山谷,錯落有致的馬頭墻在煙雨中靜默,。你勢必認為自己步入了詩情畫意的江南,,但它并不是那個牽動文人墨客幾多心弦的江南,而是被隱藏著的一段悠久的,、愈老愈醇香的歷史的村落——大湖鄉(xiāng)后園里自然村,。
(后園里古建筑群·潘杰/攝)
(斑駁的馬頭墻·鄭榕華/攝)
(靜謐的小山村·黃朝明/攝)
后園里,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群矗立在現(xiàn)代世界里的古民居,。這里的古民居共十七棟,,其中的十二棟為早期建筑,最早的古民居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歷史,,余下的五棟則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仿古建筑,。這么集中的古民居群,在福州地區(qū)是極其罕見的,。
(具有悠久歷史寫保存良好的后園里徽派建筑群·潘清玉 潘杰/攝)
后園里是一個以劉姓宗族血緣關(guān)系為紐帶的古村落,,全村490多人,除了兩戶施姓人氏,,其余的均為劉姓,。這里劉姓的先祖存公,于公元881年率族人隨王審知避亂入閩,。北宋初年,,五世祖劉姓炳公,遷于后園里,,披荊斬棘,,建基創(chuàng)業(yè),到現(xiàn)今已傳到第38世,,歷時一千零四十多年,。或許是因為劉氏先人在遷居的過程中曾暫留過安徽,,或許是足跡遍及四海的先祖曾與徽商為伍,,后園里的古民居頗有徽派建筑的特點,依山伴水,、風韻十足,。
(后園里古建筑群墻體多以土石為原料·王立強/攝)
后園里的古民居以土、木,、石為原料,,以木架結(jié)構(gòu)為主。梁架多使用較為粗大的木料,且注重裝飾,。橫梁的中部通常雕有多種圖案,,顯得恢宏、華麗,。立柱的用料也很粗大,,梁托、爪柱,、叉手等大多雕刻花紋,、線腳。梁架構(gòu)件的巧妙組合,、裝飾工藝與藝術(shù)手法相交融,,達到了珠聯(lián)璧合的妙境。梁架一般不用彩漆而用桐油,,顯得格外古樸典雅,。墻角、天井,、欄桿等用青石,、紅砂石或花崗巖裁割成石條、石板建筑而成,,墻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墻,。
(粉墻黛瓦·陳宗興 潘杰/攝)
粉墻、黛瓦,、馬頭墻,、磚木石雕與層樓疊院、高脊飛檐,、曲徑回廊、亭臺樓榭和諧組合,,構(gòu)成了這些古民居的基調(diào),。
(層層疊瓦蘊含厚重的歷史·潘清玉/攝)
(古厝內(nèi)木構(gòu)架結(jié)實又精美·潘杰/攝)
這些古民居規(guī)模恢弘,,最大的有十六進,、108個房間,占地約2000平方米,。古居多構(gòu)布局合理協(xié)調(diào),,基本形式為天井庭院形布置,即由房屋和圍墻組成封閉的空間,,庭院以南向廳堂為主,,左右為東西兩廂,中間為天井,平面組成為凹字形,。房屋除大門外,,只開少數(shù)小窗,主要靠天井采光,。一些民居除了前院有天井外,,在房子的后方也另設(shè)小天井。這些古民居大多套建,,一進套一進,,結(jié)構(gòu)大抵相同。每一個深宅大院里居住的都是同一個家族,,隨著子孫繁衍,,房子越建越多,這生動地體現(xiàn)了這個地方聚族而居的民風,。
這種高墻深宅式的建筑,,千丁之族未嘗散居的民風,在中國也是極為罕見的,。
(臨風而立的馬頭墻·李涼/攝)
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,,或因人們出外謀生和遷居他方,在后園里古建筑群中居住的人也略顯寥寥,。但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古厝和臨風而立的馬頭墻,,依然注視著歲月留下的印跡,守望著曾經(jīng)的輝煌與理想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