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不琢,,不成器;人不學(xué),,不知道
http://hrbznlm.com 2018-08-29 19:46:58 來源:光明日報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2018年5月2日,,習(xí)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(xué)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:“‘玉不琢,不成器,;人不學(xué),,不知道。’知識是每個人成才的基石,,在學(xué)習(xí)階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,、打牢。學(xué)習(xí)就必須求真學(xué)問,,求真理,、悟道理、明事理,,不能滿足于碎片化的信息,、快餐化的知識。要通過學(xué)習(xí)知識,,掌握事物發(fā)展規(guī)律,,通曉天下道理,豐富學(xué)識,,增長見識,。人的潛力是無限的,只有在不斷學(xué)習(xí),、不斷實踐中才能充分發(fā)掘出來,。”
“玉不琢,,不成器;人不學(xué),,不知道,。”這句話出自《禮記·學(xué)記》,,體現(xiàn)出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,。后來被收入《三字經(jīng)》中,成為膾炙人口的名言,。
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綿長的玉文化,,溫潤美好的玉石,被寄寓了豐富的道德內(nèi)涵,。在《說文解字》中,,“玉”具備五種寶貴的品質(zhì):“石之美,有五德,。潤澤以溫,,仁之方也;勰理自外,,可以知中,,義之方也;其聲舒揚,專以遠聞,,智之方也,;不撓而折,勇之方也,;銳廉而不忮,,潔之方也?!庇袷瘽櫇?,觸手生溫,猶如溫暖和煦的仁愛,;透過玉石的紋理,,能夠自外知內(nèi),就像表里如一的道義,;敲擊玉磬,,悠揚清脆的聲音傳出很遠,仿佛君子的智慧,;玉器可以摔碎,,但不能彎曲,恰似不屈不撓的勇氣,;玉石雖有棱角,,卻不能劃傷別人,正如君子行為有度,。古人喜愛佩玉,,一方面因為玉石之美,一方面源自玉的內(nèi)涵,?!抖Y記·玉藻》中說:“君子無故,玉不去身,,君子于玉比德焉,。”君子玉不離身,,隨時用玉的美質(zhì)提醒自己修身進德,。
“謙謙君子,溫潤如玉”,,古人經(jīng)常以玉譬人,,來形容人性內(nèi)在的美好本質(zhì)。在《論語》中,,孔子與子貢之間,,曾有一番頗具詩意的問答,。子貢曰:“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,,何如,?”子曰:“可也。未若貧而樂,,富而好禮者也,。”子貢曰:“《詩》云:如切如磋,,如琢如磨,。其斯之謂與?”子曰:“賜也,,始可與言詩已矣,!告諸往而知來者?!?/p>
這番對話甚可玩味,,子貢富可敵國,“貧”和他有什么關(guān)系,?此語當(dāng)是暗指顏回,。子貢的潛臺詞是,我能做到“富而無驕”,,與顏回的“貧而無諂”孰優(yōu)孰劣,?但在孔子看來,“無驕”“無諂”只是沒有惡習(xí),,還要更上層樓,,故用“貧而樂,富而好禮”勉勵子貢——顏回恰恰符合“貧而樂道”的境界,,子貢是不如他的。子貢深曉老師的期許,,故引用《詩經(jīng)》中的“如切如磋,、如琢如磨”,表示進步的決心,。在《毛傳》中說:“治骨曰切,,象曰磋,玉曰琢,,石曰磨,。”切,、磋,、琢、磨是對玉石象牙的加工打磨,針對的是天然美質(zhì),,絕非“朽木不可雕也”的“糞土之墻”,。子貢以此自況,體現(xiàn)出修身不懈的決心,,也隱含著一種內(nèi)在的自信——我有美玉之質(zhì),,只是需要不斷打磨。不卑不亢,,從容得體,,難怪孔子要稱贊他“告諸往而知來者”呢。
美玉待琢,,在《說文解字》中,,“琢”釋為“治玉”,玉石之美不能肆意砍鑿,,而是要順著自然的紋理細細打磨,,才能成為國之寶器——這與教育的規(guī)律頗為相似。與“琢”相似的,,還有一個“理”字,,亦解釋為“治玉”。段玉裁在《說文解字注》中征引戴震之說:“天理云者,,言乎自然之分理也,。自然之分理。以我之情絜人之情,,而無不得其平是也,。”理是符合自然的,,也是基于人性的,。順應(yīng)玉石紋理耐心打磨,讓天然之美呈現(xiàn)無遺,,這是治玉,;順應(yīng)人性規(guī)律悉心教導(dǎo),讓生命光輝盡情展現(xiàn),,這是教人,。
在“玉不琢,不成器”中,,蘊含著教育的基本規(guī)律,,因此,《學(xué)記》接下來談到“人不學(xué),,不知道”,。我們今天口中的“知道”,,是掌握某種信息的意思,而古人的“知道”,,則是“通曉大道”,,用意要懇切得多。如何“知道”,,關(guān)鍵在于一個“學(xué)”字,!
何謂“學(xué)”?在《說文解字》中,,這個字寫作“斅”,,許慎將其分析為“從教從冖”?!摆ⅰ奔础皟纭?,是古代給鼎食遮灰的罩子,遮住了看不清,,故引申出遮蔽,、蒙昧之義——“冖,尚矇也”,。從字義上看,,“學(xué)”是通過教育來開啟心靈的蒙昧,也就是一個“啟蒙”的過程,。許慎將“學(xué)”釋為“覺悟”,,講得通俗一些,就是睡醒了,。一個人未曾“覺悟”之時,,懵懂迷糊,全然不知人生的方向與價值,;一旦“覺悟”了,,也就懂得了生命的意義與尊嚴。用“覺”釋“學(xué)”,,說明學(xué)不是外在的灌輸,,也不僅是知識的獲取,而是要喚醒每個人生命深處的智慧與德性,。北宋大儒程顥有一首名詩:“閑來無事不從容,,睡覺東窗日已紅,。萬物靜觀皆自得,,四時佳興與人同。道通天地有形外,,思入風(fēng)云變態(tài)中,。富貴不淫貧賤樂,,男兒到此是豪雄?!痹谟崎e從容中一覺醒來,,縱觀天地萬物、四時風(fēng)云,,進而體證男兒的豪雄大道,。這種自如坦蕩、光風(fēng)霽月的儒者境界,,亦是以“覺”為起點的,。
“玉不琢,不成器,;人不學(xué),,不知道?!倍咧g具有共同的思想邏輯——玉石質(zhì)美,,既要存其天然,又要順理打磨,,才能成為寶器,;人性本善,既要尊重本心,,又要不斷教育,,才能趨于大道。歐陽修在《誨學(xué)說》中說:“玉不琢,,不成器,。人不學(xué),不知道,。然玉之為物,,有不變之常徳,雖不琢以為器,,而猶不害為玉也,。人之性因物則遷,不學(xué)則舍君子而為小人,,可不念哉,。”雖然強調(diào)了人之為學(xué)的重要性,,卻不免將人與玉打成兩截,,失去了古人的深意。
?。ㄗ髡撸好献?,系北京師范大學(xué)文學(xué)院副教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