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說“八閩·八閩首邑”
http://hrbznlm.com 2014-05-05 09:03:04 來源:閩侯新聞網(wǎng)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近日,“八閩.八閩首邑”這曾經(jīng)熟識的字眼,又時常在腦海中閃現(xiàn),,引我深思,。記得曾經(jīng)在本報刊發(fā)過一文“八閩.八閩首邑”,那是2007年,。時年我在地方志部門工作,。光陰荏苒,如今重談一樣的話題,,希望歲月積淀下的思考,,能有新的體悟,以此期與讀者朋友交流,。
八閩
翻閱《辭?!罚渲羞@樣解釋:“八閩”是福建省的別稱,。福建古為閩地,,北宋時始分為八州、軍,,南宋分為八府,、州、軍,,元分八路,,因有八閩之稱。從《辭?!返淖⒔?,不難看出“八閩”之稱與福建的行政區(qū)劃的劃分有關(guān)。
“閩”,,在上古時代,,是福建最原始的名稱?!渡胶=?jīng)》中有這樣記載:“閩在海中”,。“閩”,,從字義上講,,乃門內(nèi)養(yǎng)蛇者之義,也含有蛇圖騰崇拜的意義,?!吧瞎艜r代”,,據(jù)目前最高史學權(quán)威《中國通史》所解,指的是我國的先秦時代,,即含遠古和夏商,、西周、春秋,、戰(zhàn)國的時期,。這一時代,北方的中原地區(qū),,經(jīng)濟社會發(fā)展迅速,,形成燦爛的文明;而中原人認為南方“蝮蛇蓁蓁,封狐千里些”,,是蛇虺出沒的荒遠之地,,又賤視南方的種族,故往往以蟲(即蛇)命名南方各族,,如:蠻,、閩、蜒,、蚩等,。
到了周代,第一次出現(xiàn)“七閩”之稱,。這見《周禮·夏官》中載:“職方氏,,掌天下之圖,以掌天下之地,。辨其邦國,,都鄙、四夷,、八蠻,、七閩、九貉,、五戎,、六狄之民?!逼湟鉃椋郝毞绞?,掌管天下的地圖,以掌握天下的土地,,辨別各諸侯國,、王畿內(nèi)的采邑、四夷國、八蠻國,、七閩國,、九貉國,、五戎國,、六狄國的人民。這里依次提到了周王都之外四邊的方國和種族,。漢代經(jīng)學家鄭玄是這樣解釋“七閩”:“閩為蠻之別種,,而七乃周所服之國數(shù)也?!倍@所謂七種“國數(shù)”,,實則是當時居住在福建的七個部落的總稱。因此,,秦以前的福建,,一般稱“七閩”。
“七閩”之稱變?yōu)椤鞍碎}”,,是從北宋開始的,。北宋時代,福建的行政區(qū)劃分為福州,、建州,、泉州、漳州,、汀州,、南劍州六州和邵武、興化二軍,。州和軍是同一級別的行政機構(gòu),,合起來共有八州軍。南宋時,,八州軍改稱分為八府州軍,,即建寧府,福,、泉,、漳、汀,、南劍五州和邵武,、興化二軍。元代,,福建設行中書省,,原來的八府州軍,改稱為“八路” ,,即福州,、興化,、泉州、漳州,、建寧,、延平、汀州,、邵武,。明朝,將“八路”改稱為“八府”,,即:福州府,、建寧府、泉州府,、漳州府,、汀州府、延平府,、邵武府,、興化府。所以從北宋時代的“八州軍”,,到南宋的“八府州軍”,,到元代的“八路”, 再到明朝的“八府”,,其共同的一點,,都是把福建全省分為八個大行政區(qū)。福建有“八閩”之名,,就是這樣產(chǎn)生的,。
雖然以后由于福建省統(tǒng)轄的地區(qū)劃分略有變更。歷史上也曾有過“九閩”,、“十閩”之稱,。但是從傳統(tǒng)的習慣來說,福建省最通用的別稱仍然是“八閩”,。尤其是從明朝開始,,使用“八閩”一詞已經(jīng)十分普遍了。無論官私文書,、還是各種詩文中,,都把福建別稱為“八閩”。明太祖朱元璋在對福建的一道詔諭中就有說“且八閩之地,,利盡南海,,勢控諸蕃”。明朝黃仲昭修纂的第一部福建省志,即名為《八閩通志》,。明代鄧應奎《君山歌》中也有“八閩丘壑稱奇絕”之句,。清代詩人黃遵憲在《送女弟》中也說到:“過江入八閩,輾轉(zhuǎn)來到海濱,?!敝s文家鄧拓在贈中學學友傅衣凌詩里也寫到: “三十年前賦遠游,八閩山水少勾留,。只今解放新時代,,回首鄉(xiāng)園喜有秋,?!笨梢姟鞍碎}”一詞,作為福建省的別稱,,這已經(jīng)成為在古今文獻上所通用的慣例和福建人對家鄉(xiāng)的愛稱了,。
八閩首邑
“邑”字,商務印書館出版的《現(xiàn)代漢詞典》這樣注解:1,,城市;2,、古時縣的別稱。其實“邑”字,,通過電腦“百度”還可以獲取更多的理解,,但我想不斷再版并訂正的現(xiàn)代漢語詞典的注解,定是經(jīng)過方家“大浪淘沙”之后給出的,。至于“八閩首邑”中“邑”該是何,,以下共同商討。
西漢昭帝始元二年(前85年),,福建政區(qū)建置上出現(xiàn)了第一個縣“冶縣”,,冶縣范圍幾乎包括了今天全福建,還要加上江西鉛山,。其縣治設在今福州鼓樓區(qū)屏山東南麓,。至于設“冶縣”的背景,《宋書·地理志》有記載:“漢武滅閩越(國),,徙其民于江淮間,,虛其地。后有逃遁山谷者頗出,,立為冶縣”,。東漢獻帝建安元年(196年),冶縣改稱為候官縣,。因為西漢立冶縣后,,設東部都尉管理,這機構(gòu)開始設在冶縣,后移到浙江東安,,只留下都尉屬下一員“候官”鎮(zhèn)守,,久而久之干脆就以官名稱地名(民國后“候”字作“侯”,但音仍讀“hòu”),。
建安十二年(207年),,福建設建安郡,轄含侯官在內(nèi)的9個縣,。晉太康三年(282年),,析建安郡為建安、晉安兩郡,。是年,,分出候官縣的東部地置原豐縣,原豐與候官兩縣都隸屬于晉安郡,。當時晉安郡管著8個縣,,地域包括閩西和沿海一帶,郡治在原豐縣,,原豐縣為首邑,。這在清修的《閩縣鄉(xiāng)土志》載:“太康三年,分建安為晉安郡,,本東侯官故地,,省建安典船校尉、置原豐縣,,為閩縣胞胎時代,,晉安郡領縣八,原豐為首,,自是之后歷代皆為首邑,。”可知,,“首邑”之稱由晉太康年間始,。
隋開皇十二年(592年),原豐縣改稱閩縣,。閩縣之名由此開始,,縣治在閩都坊內(nèi),也就是今東大路省立醫(yī)院附近,。而當時福建省只有4個縣:閩縣,、南安、萬溪,、建安,,也就是把閩地分為東南西北四大塊,。福建郡治設在閩縣,閩縣仍為首邑,。
隋大業(yè)三年(607年),,福建的建安、晉安和南安(梁天監(jiān)年間即502-519年從晉安郡)三郡合一稱建安郡,。唐武德初年,,改郡設州,州治還設在閩縣,。隨后,,歷宋、元,、明,、清,或稱府,,或稱郡,,或稱州,或稱路,,或稱省,其治所都曾設在閩縣境內(nèi)的福州城,,閩縣一直充當首邑的角色(由于史上閩縣,、侯官縣曾合治福州城內(nèi)的鼓樓前、東街口,、南街等地域,,故元、明,、清時治所所在地也說閩縣,、侯官縣)。
民國二年(1913年)閩縣,、候官縣合并稱為“閩侯縣”,。省政府仍設在閩侯縣境內(nèi)的福州城。因此新成立的閩侯縣,,自然而然仍被列為首邑,。在陳衍編纂的民國版《閩侯縣志》中仍以首邑自稱,其書的“敘”中第一句即寫道:“此吾福建首郡首邑第一部邑志也,?!?/p>
從以上可知:首邑,有“第一縣”之意,,而無“第一流縣”之義,。列為首邑,,其根本原因是郡州府治設在其域。而福建在宋代后又稱“八閩”,,那么作為福建首邑的閩縣及新成立時的閩侯縣,,當然被譽為“八閩首邑”,也就是“福建第一縣”,。
歷史的車輪不斷前行,。1946年,劃閩侯縣縣城區(qū)的福州城成立福州市,。隨后閩侯的境域地不斷被析出,,縣治也不斷變遷,直至形成今日之概貌,。如今,,史有“八閩首邑”之譽的閩侯縣,在時代的大潮中演繹的是別樣精彩,。
( 曾小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