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廈高校接連迎“高官院長” 專業(yè)對口經(jīng)驗豐富
http://hrbznlm.com 2014-05-28 14:47:02 來源:海峽導報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李肇星華僑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名譽院長
何亞非華僑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
張銘清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
丁國炎華僑大學城市建設與經(jīng)濟發(fā)展研究院首任院長
●李肇星、何亞非分別出任華大國際關系研究院名譽院長、院長
●張銘清,、丁國炎此前也分別在廈門大學,、華僑大學出任院長
海峽導報報道 華僑大學一口氣迎來兩位“部長級院長”——華僑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前日在廈門校區(qū)揭牌,,外交部前部長李肇星任名譽院長,國務院僑辦副主任何亞非任院長。
導報記者注意到,對于華僑大學來說,,這并非首次迎來如此特殊的院長。早在兩年前,,廈門人所熟悉的原常務副市長丁國炎,,卸任后就到華僑大學任城市建設與經(jīng)濟發(fā)展研究院院長。
而更早前,,國臺辦原主任助理張銘清出任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,。
有了這些明星級官員、學者型官員的“加盟”,,廈門高校在“官,、產(chǎn)、學,、研合作新模式”的探索,,也可謂邁出了一大步。
國僑辦副主任受聘華僑大學院長
昨日,,華僑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等在廈門舉辦了“華僑華人與中國周邊公共外交研討會”,開幕式上發(fā)表主旨報告的是國務院僑辦副主任何亞非,,一大批公共外交專家,、學者參會。
不同的是,,曾任外交部美大司司長,、外交部部長助理、外交部副部長等職,,現(xiàn)任國務院僑辦副主任的何亞非,,此次出席研討會,是“東道主”,。
因為,,就在一天前,華僑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剛剛揭牌成立,,他接受了華僑大學的聘任,,出任首任院長,。而他在外交部的老領導、外交部前部長李肇星出任名譽院長,。
在研究院成立儀式上,,導報記者注意到,何亞非就首次以院長身份做了《全球化新形勢下中國的挑戰(zhàn)》的講座,,深入淺出地解讀讓師生印象深刻,。
作為華大校屬科研機構,何亞非所帶領的研究院,,將以周邊國家及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為研究重點,,漸及美國、歐洲與東亞的關系,。而華僑大學的有關人士昨日向?qū)笥浾弑硎?,名譽院長正常情況下每學期會為學生開講座,而何亞非院長同時擔任博士生導師,,不僅會繼續(xù)在華僑大學開講,,也會帶著相關課題培養(yǎng)博士生。
原常務副市長卸任到華大當院長
事實上,,這并不是華僑大學首次迎來這樣的特殊院長,。
兩年前,華僑大學組建“城市建設與經(jīng)濟發(fā)展研究院”,,出任首任院長的是廈門市委原常委,、原常務副市長丁國炎。
在正廳崗位上履職15年的丁國炎,,從省里到廈門,,在北京、上海,、香港,、福州、泉州,、三明等地工作過,,獲評工程師、高級經(jīng)濟師等職稱,,在高校任過教,,獲得省市兩項科技成果獎;在港口建設、國企改革,、國資管理,、企業(yè)管理、城市建設,、項目策劃和應對金融危機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(jīng)驗,。
與此同時,,在任上,丁國炎就有不少著作,,如《探索者的思考》,、《城市經(jīng)營——實踐與思考》和《城市公共服務保障制度建構》;卸任后,亦筆耕不輟,。而從擁有豐富城市管理經(jīng)驗的“廳官”,,到研究院的院長、帶博士生的教授,,借華僑大學這個新平臺,,丁國炎在退休后完成了一次人生的“漂亮轉(zhuǎn)型”。
對于自己卸任后的新角色,,在以院長身份接受采訪時,,丁國炎直言,寫書,、講課,、從事咨詢和科技服務是退休官員轉(zhuǎn)型的一條新路,許多國家領導,、省部級領導為我們做出榜樣,,“只要這種轉(zhuǎn)型有利于社會、有利于國家,,又能讓自己保持身心健康,,何樂而不為?”
而導報記者注意到,即使到華僑大學履新,,丁院長所帶領的研究院,,首先也將課題立足在廈門,并服務“閩南金三角”,,如《廈門市城市人口規(guī)??刂婆c產(chǎn)業(yè)選擇》、《廈漳泉原水聯(lián)網(wǎng)輸送工程前期研究》,。
國臺辦原發(fā)言人“空降”到廈大當院長
早于華僑大學,廈門大學早就迎來這樣的特殊院長,。
早在2007年,,國臺辦原主任助理、新聞局局長,、新聞發(fā)言人,、時任海協(xié)會副會長的張銘清,就正式受聘廈大新聞傳播學院院長,。
自己學新聞出身,,有十幾年記者生涯,、十幾年國臺辦的工作經(jīng)歷,并在工作中廣泛結(jié)識了兩岸新聞界的朋友,,上任時就寄望“把這一切轉(zhuǎn)化為廈大新聞傳播學院辦出特色的資源”的張院長,,近年來引領廈大新聞傳播學院以更開放的姿態(tài)進行兩岸教育和新聞交流,這些都讓人印象深刻,。
一位廈大學生向?qū)笥浾呙枋?,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張院長的講座,“他當過新聞發(fā)言人,,口才自然不必多講,。但更重要的是,張院長的講座深入淺出,、通俗易懂,,可以幫助我們很直觀地了解兩岸關系,以及一些少有所聞的歷史事件,?!?/p>
這位學生透露,盡管張院長已到廈大七年了,,但在校內(nèi),,有學生遇見他時,至今還會表現(xiàn)得很激動,,像“追星”一樣,,“他的個人魅力可見一斑”。
導報記者獲悉,,目前,,廈大的師生不時在校園里可以見到張銘清院長,而他也把更多的精力留給廈大,,日常也會出席廈門大學的大小活動,。而在校期間,雖然他只帶博士生,,但仍經(jīng)常給學生們“開課”,。
同時,張銘清院長也將自己的兩岸資源在廈門大學發(fā)揮得淋漓盡致,。上月,,星云大師在廈門大學的演講座無虛席,而很多人不知道,,這正是得益于張銘清院長的邀請,。
記者解讀
特殊院長的“公約數(shù)”
從張銘清,到何亞非,,近年來,,廈門高校接連迎來“高官”院長,。
這是廈門高校的明智之舉,也給這些學者型干部新的平臺和揮灑的空間,。而導報記者梳理下來,,這些“特殊院長”,也有不少共性,。
均為學者型官員
到高校當院長,,得有一副好口才,最好是學者型官員,。
從口才上來說,,曾任外長、副外長,,在外交領域交鋒中經(jīng)歷“槍林彈雨”的李肇星和何亞非,,深得外交辭令,口才不必多說,。同樣,,張銘清院長當過新聞局局長、新聞發(fā)言人,,不僅口才過人,,說話拿捏的尺度亦是精準。
與此同時,,他們在所在的領域,,不僅有豐富的閱歷,且有深入的研究,。如,,具有高級經(jīng)濟師身份的丁國炎院長,不僅著作頗豐,,在論述一個觀點時,,就常以權威的數(shù)據(jù)來分析解讀,論證的精神不可謂不嚴謹,。
科研+帶博士生
除了李肇星擔任名譽院長外,,導報記者注意到,其它三位“高官院長”,,在擔任院長的同時,,獲聘博士生導師。
而廈門大學,、華僑大學給導報記者提供的相關信息顯示,這些院長,,都帶有相關的科研課題,,上課以給學生開講座為主,,也會負責培養(yǎng)一部分的博士生。
專業(yè)對口,,經(jīng)驗豐富
學新聞,、干新聞的張銘清,到廈門大學擔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,,從專業(yè)上來說,,再對口不過。
同時,,在外交部長期任職的李肇星,、何亞非,加入華僑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,,國際課題對他們來說,,不僅熟悉,更是專業(yè),、權威,。
“官、產(chǎn),、學,、研”合作新模式
在丁國炎赴華僑大學履新時,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曾這樣寄語:“研究院對接得好,,直接為地方經(jīng)濟服務,,是一種很好的官、產(chǎn),、學,、研合作新模式,是多方共贏的事,,讓我們看到正能量,。”其實,,這也是這些特殊院長加盟的一大共性,。
可以說,中國教育最大的缺陷是師資來源單一,,讓這些有實際經(jīng)驗的領導干部,、實踐工作者進入高校,能為高校帶來理論知識之外的補充,。這也是進一步打通高校,、政府、社會三界的壁壘,有利于為科研深入和人才培養(yǎng)創(chuàng)造更好條件,。
(海峽導報記者 易福進 梁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