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源里線面
http://hrbznlm.com 2013-04-17 20:22:46 來源:閩侯新聞網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




春節(jié)將至,,一位遠在美國的朋友給我發(fā)來QQ郵件,,說他父親愛吃關源里生產的線面,托我買幾斤寄去,,并希望大年初一能吃到家鄉(xiāng)的太平面,。前一段時間連日陰雨,,市場上很難買到新鮮的關源里線面。一直到1月17日,,天氣難得放晴,,為了滿足朋友的愿望,我專程去了一趟關源里,。
走進關源里,,到處可以看到涼曬線面的場景。一排排面架,,整整齊齊地掛著細細長長的線面,,遠遠望去,好似一匹匹潔白而有彈性的絲綢,,又像一臺臺古代宮娥彈撥的弦琴,。那一前一后拉面的動作,頗似舞場上的拉面舞;那用面箸輕輕調撥絲線的姿勢,,宛若指揮一場清雅婉約的輕音樂會,。
關源里為福州地區(qū)著名的線面產地,包括我縣荊溪鎮(zhèn)的關東,、關中,、關西、埔前,、六墩,、仁洲等村莊。這里生產的線面,,又叫索面,、壽面、太平面,,為福州地區(qū)傳統(tǒng)名食,。老福州人喜歡吃線面,孩子出生,,親朋好友要送雞蛋面;女性分娩坐月,,要吃雞湯面;結婚訂親,男方要送女家喜面;老人祝壽要送壽面,,遠離家門要吃太平面……過生日,,以及大年初一,都要吃太平面,,以示平安祝福之意,。可以說,許多福州人是吃線面長大的,。
據資料介紹,,福州線面生產,始于南宋,,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,。關于線面制作的起源,民間流傳著一段神奇的故事,。相傳王母娘娘的女兒九天玄女,,為了給母親賀壽,她廢盡苦心準備禮物,,用自己智慧和靈巧的雙手,,精制了細如絲,長如發(fā)的線面,。因此,,福州線面工人拜九天玄女為線面“始祖”,家里供奉九天玄女神像,,神像旁懸掛對聯,,左邊是“金梭玉帛”,右邊是“牽絲如縷”,,橫批是“巧奪天工”,。
福州線面截面為圓形,原料主要是面粉與鹽巴,,每100斤面粉可制作線面115斤,。線面手工制作時間長達9小時,要經和面,、搓條,、串面,、發(fā)酵,、拉面、晾曬等工序,。線面具有煮時不糊,,柔韌滑潤,嚼不粘齒,,牽絲縷縷的特點,。煮食方便簡單,將線面投入沸水鍋中,,待線面上浮后撈起,,倒入燉好的羊肉、雞肉、或豬排骨湯中,,調些閩優(yōu)老酒,、蔥花、芹菜等,,芬香味美,。
關源里線面何時開始生產,目前難以考證,。據埔前村線面老師傅陳子金介紹,,他小時候關源里就有很多人家生產線面了。由于講究面粉選料(多用精粉),,講究面粉,、鹽與水的搭配比例,講究制作時間的掌控,,關源里線面除了具有福州線面共有的特點外,,外觀更為潔白精細,吃起來更為柔韌爽口,,在福州地區(qū)有較高的的知名度,。陳師傅年輕時候,挑著100斤線面徒步到福州,,僅半天就賣完了,。
以前線面生產靠手工,完全是辛苦活,,一個熟練的工人起早貪黑一天僅能生產線面40-50斤,,一個月掙不了幾元錢。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,,尤其是過年過節(jié),,線面是許多家庭必備的食品,需求量大,。這幾年,,關源里生產線面的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,許多家庭走上了致富之路,。最著名的是埔前村,, 150多戶人家從事線面生產,日產線面300擔,。有一戶名為“攻巧線面”的加工場,,2000多平方米的廠房,除了自家出產線面外,,還購置了先進設備建起了冷藏庫,,從事批發(fā)營銷生意,,走村入戶收購線面,睛天最多時一天能收購600擔,,2011年銷售達15000擔,。據有關人士統(tǒng)計,目前關源里幾個村莊從事線面生產的手工作坊有300多戶,,就業(yè)人數1000多人,,年產值達3000萬元。
走進關源里,,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幕幕生產線面的繁忙景象,。勤勞善良的關源里人,他們正抓住了明媚的陽光,,加緊生產,,迎接春節(jié)的到來。有一戶人家,,他知道我的來意,,特為我精選了10斤優(yōu)質的線面,用紅繩紅紙包裝好,。當天上午,,我立即通過郵局將線面寄給遠在異國他鄉(xiāng)朋友。我相信,,我的朋友與他的家人在正月初一的早上一定能吃到關源里的太平面,。
(吳心鈺 文/攝)